|
【荐读】今又重阳,愿天下父母:平安多喜乐,岁岁长安康![]() 天朗气清,秋风渐凉。在蟹肥酒香之际,佳节又重阳。 九月初九的重阳节起始于上古,普及于西汉,于唐代后走向鼎盛,在上千年的光阴流转中,渐渐被赋予了长久、长寿的美好寓意。 这一天,人们会登高、赏菊花、插茱萸、放风筝、吃重阳糕......祈求避难消灾,盼望健康平安。 ![]() 历史悠久的重阳节 重阳节的来历 农历九月九日,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——重阳节,又称“老人节”。因为《易经》中把“六”定为阴数,把“九”定为阳数,九月九日,日月并阳,两九相重,故而叫重阳,也叫重九。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,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。 ![]() ![]() 重阳节的传说 ![]() 相传在东汉时期,汝河有个瘟魔,只要它一出现,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,甚至丧命,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,惨不忍睹。 汝南县有个青年叫恒景,看到乡亲们不断死去,非常着急,就决定求仙学艺,为民除害。恒景历经艰险,在一座古山里拜师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。学艺期间,恒景废寝忘食,日夜苦练,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。 有一天,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,对他说:“明天是九月初九,瘟魔又要出来作恶,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,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!”说完,又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、一瓶菊花酒,并授以避邪秘诀,让恒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。 恒景回到家乡,在九月九日早晨,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,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、一盅菊花酒。中午时分,狂风怒号,北风骤起,天昏地暗,随着几声凄厉的吼叫,瘟魔冲出汝河,扑到山下。此时的瘟魔因为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,脸色突变,瑟瑟发抖,不敢前行。说时迟,那时快,恒景手持降妖宝剑,奔下山来,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,将瘟魔刺死,瘟疫消除。从此,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,登高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。 ![]() ![]() 重阳节的花样习俗 自唐代开始,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就已经流行开来。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,香味浓,具有明目、醒脑、祛火等作用。重阳时节清气上扬,浊气下沉,人们用天然药物调养身体,来适应自然气候的变化。 ![]() ![]() 重阳节之赏菊花 “宁可枝头抱香死,何曾吹落北风中。”农历九月,菊花争相盛放,也造就了重阳节赏菊这一传统。早在三国魏晋时期,人们就会在这一天聚会饮酒、赏菊赋诗,是当时的热门活动。 在南方的很多地区,重阳节放风筝的习俗十分盛行。农历九月,南方季风渐强,风力适中,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。 相传,重阳节这天放风筝是为了“放晦气”,风筝飞得越高越远,则说明晦气也随之远离,甚至还会将风筝的线烧断,让其消失于云天之外,寓意晦气将永远地远离自己。 当然,还有的说法则完全相反,认为重阳放风筝是在“放福气”,风筝飞得越高则福气越浓,风筝的丝线不仅不能弄断,还要千方百计地保护着,若是丝线断了,则吉祥和福气也随之飘向了远方。 重阳节之食重阳糕 古时菊花酒,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。九月九日这天,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,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,然后一并用来酿酒,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。 重阳佳节饮菊花酒,是中国的传统习俗。菊花酒,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、祛灾祈福的“吉祥酒”。 ![]() ![]() 重阳节的诗词 《九日齐山登高》(节选) 《过故人庄》 待到重阳日,还来就菊花。 《蜀中九日》 人情已厌南中苦,鸿雁那从北地来。 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 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 今天 道一声问候 祝天下老人 身体健康、生活幸福! ![]() 来源:人民日报、新华网等
|